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在上海地铁这样一个公共场合,竟然有男孩做出脚踢地铁门的举动,甚至在车厢内大声喧哗如何选择证券公司,情绪异常激动。
他高声宣称,几千万而已,赔钱根本不是问题,这番言论立刻引发了周围乘客的注意,那么事情的经过究竟如何?
本文所涉及的所有内容均有可靠来源支持,相关内容将在文末注明
连地铁门都敢踢?
当“几千万而已,赔得起”这句话从一个青少年口中,在拥挤的上海地铁车厢内喊出时,它已经不再是一句普通的气话。
这一行为迅速引发了公众对现代家庭教育方式的深思,它揭示出一个孩子对金钱的错误理解,以及背后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多次退让。
我们无法判断,这个孩子口中的“几千万”到底意味着什么,是像几十元、几百元那样随意说出的数字?还是他确实清楚这些金额的分量却依然不以为意?
或许他根本不需要弄清楚,因为自小以来,他所接触的可能就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逻辑——无论发生什么事,父母都会兜底,金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。
这种用金钱和溺爱构建的保护网,最终成了他在公共场所肆意妄为的全部“资本”,但真正的资本是什么?是一个人的知识积累、道德修养、能力体现,以及对社会规则的尊重。
而这个孩子呢?他把父母的经济实力当作自己任意妄为的通行证,“我家里有钱,所以我想干什么都行。”这才是他做出极端行为的根本原因。
踢一脚地铁门又如何?“不就是几千万吗?”扰乱了公共秩序又怎样?“我赔得起!”,当金钱成为他逃避责任、无视规则的万能钥匙时,这种观念比一个普通“问题少年”造成的后果要严重得多。
妥协的代价
视频中那位母亲的表现格外引人关注,她紧紧搂住自己的儿子,这看似是一种保护,其实更像是一种无奈的哀求,她试图用自己的身体阻止孩子继续失控,同时不断用语言安抚他激动的情绪。然而效果并不明显。
她虽然抱住了孩子的身体,却无法平复他内心的愤怒,这种无力感并非一时造成,很可能是在过去的无数次中,每当孩子第一次耍赖、第一次用哭闹威胁、第一次提出不合理要求时,父母都选择了让步。
每一次的退让,都在不断削弱孩子的自控力,久而久之,他的“自我控制”能力逐渐丧失,而父母的权威也在一次次的妥协中被彻底瓦解。
这是一种特殊的“监护失效”,家长虽然就在身边,却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权利和能力,这种心理上的缺席,远比身体上的缺席更具破坏性。
它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,所有人都应该围绕他转,一旦现实无法满足他的预期,比如这次地铁门事件,他内心构建的“以自我为中心”的秩序就会瞬间崩塌,于是所有的“不满”和“不解”,都转化为最原始、最激烈的反抗。
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?
男孩之前还在高声叫嚷,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中,但当地铁上出现身穿制服的警察站在他面前时,他那个“自我”的世界,瞬间被现实击碎了。
警察的出现,代表着不可动摇的社会规则,这套规则不看你的家庭背景,不理你的情绪失控,更不会被你那句轻描淡写的“几千万”所左右。
它只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断。在铁一般的现实面前,前一秒还趾高气扬的孩子,立刻就“怂”了下来,这个“怂”,其实是孩子第一次真正面对现实。
这让他明白,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靠“我爸妈来解决”一笔带过,扰乱公共秩序是要承担责任的,如果真的造成地铁停运、设施损坏,甚至有人受伤,那么他监护人所要承担的代价,远不是他口中那“几千万”可以覆盖的,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责任。
警察的介入,可以说是以一种强制的方式,给这个家庭补上了一堂迟到了很久的“社会规则课”。
这堂课的代价也许不菲,但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来说,却是必不可少、无法替代的一课。地铁的喧嚣终将平息,但这场由孩子引发的风波,留给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。
作为父母,我们本能地想为孩子遮风挡雨,努力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,这无可厚非,是人之常情。但“对孩子好”和“替他承担所有后果”,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。
真正健康的家庭教育,不应只是将孩子圈养在温室中,只提供经济支持,更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放手,让他们学会自己面对风雨。
我们真正要教会孩子的,不是犯错后一句“我赔”就能躲在父母身后,而是要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勇于站出来道歉,并主动承担相应的后果。
毕竟,靠金钱堆砌的“底气”,终有枯竭的一天,而那些根植于内心的修养、对规则的尊重以及健全的人格,才是能支撑孩子走得更远、更稳的真正财富。
否则今天他在地铁里踢门,明天他可能就会对人动手,而那时,再也没有父母能为他收拾残局了。
希望这个孩子在经历了这次事件之后,能够明白,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钱解决。屏幕前的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
信息来源:
倍选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